会展与文旅有天然的产业关联性,二者可相互赋能,联动效应不断增强,促进其融合发展,是地方政府、行业组织及企业主体共同的战略选择。如何让这些“认识”落地?笔者一直难忘一个“会展后服务”的故事。
郑州曾在2010年举办中国郑州东盟会展经济合作论坛,东盟十国一些大使、商务参赞、商会等嘉宾参加了会议,会议取得圆满成功。会后,我们安排参会嘉宾到少林寺考察,还观看了《禅宗少林音乐大典》。回来的路上,我和老挝一位做媒体的嘉宾聊得很投机。她兴奋地表示,非常感谢郑州能安排他们参观少林寺,能到少林寺参观是她人生的一个梦想,今天实现了,太开心了!我非常惊讶这次会展后的参观,能满足国外嘉宾一个人生梦想。她还告诉我,明天会议结束后,她还要再到少林寺,拜师习武一周。
第二天,我就做了个临时的特殊决定,协调会务组派专车送这位老挝嘉宾和她的助理去少林寺,我也到酒店去为她们专门送行。同时还联系了少林寺所在地登封市外事部门,协助她们在少林寺一周的拜师习武活动。
两年后,我们去老挝为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进行推介招商,当我们刚做完推介之后,坐在第一排的一位当地嘉宾发言说她去过郑州,说到郑州的交通如何便利、接待服务好,还有少林寺,是个非常美好的地方等等。这时,我才认真注意这位发言的嘉宾,惊喜地发现原来她就是我曾经接待过并安排去少林寺的老挝嘉宾。她也认出了我,还非常热情地接待我们团队。
从我这个亲身经历很直观地启示我们会展人,对嘉宾来当地参会工作和其他体验需求,如果能在原则之内尽量协助和满足,把会展服务延伸到文旅服务,不仅会提升客户的满意度,还可能多一位对当地会展业、旅游业、城市形象的 “代言人”。
当下,会展与文旅如何融合发展?笔者有几点思考:
一是会展与文旅融合有产业基础。很多国家的机构中有旅游会展局,国内也曾经个别城市把会展机构设在旅游局当中,郑州财经政法大学有个旅游与会展学院。这些组合也说明了两个产业的关联性非同一般。
二是会展和文旅要增进相互了解。会展和文旅这种跨界的融合发展,是建立在相互了解认知的基础之上的,每个产业都有各自特点,相互深度了解,方能满足彼此需求,方能找对结合点。
比如会展业有流量,流量就是财富,如何引流到文旅业?
会展业的核心是主办方,找到了主办方就抓住了关键。还有会展业谋划早,一些活动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就开始策划,对某个具体项目而言,文旅服务也要早介入。
会展人要把自己城市及周边的文旅资源如数家珍,要利用文旅的亮点抓住客户的眼球。会展人要认识到文旅服务的延伸会提升客户的满意度,服务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。
三是“会展+文旅”应该是双向的。从数学概念上,A+B和B+A是一样的,从情感上来讲,“会展+文旅”和“文旅+会展”是有些差异的。作为会展人,更希望“文旅+会展”。
四是会展人和文旅人要交朋友、真融合。既然会展业和文旅业能碰撞出协同共进的火花,会展人和文旅人都要主动伸出橄榄枝。政府层面负责会展的部门与文旅部门要多沟通合作,可共同谋划一些活动,引领推动会展与文旅的融合发展。会展人和文旅人都要有“利他”思维,希望会展人和文旅人双方都能伸出温暖之手、友谊之手、合作之手。条件成熟时,可组建会展文旅大集团公司。
(王亚平 郑州市会展促进中心副主任)